公益法律咨询服务免责声明

一、服务说明

华体会手机登录及律师志愿者(以下简称“协会及律师”)提供公益法律咨询服务,旨在为有需求者(以下简称“咨询者”)提供与民办教育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咨询意见此公益服务不收取费用,基于协会及律师的专业知识与可用资源进行,不构成正式的法律意见或法律代理。

二、风险告知

1、咨询者应充分知晓并理解,本服务是基于咨询者的说明或提供资料所进行的,协会及律师假定该说明及资料是真实的前提下做出的咨询意见,但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事务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本公益法律服务由协会及律师提供,咨询者知悉并理解本免责声明的全部内容。咨询者自愿承担因依据本服务提供的信息或建议、意见行事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责任和后果。

3.协会及律师将秉持专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在合法合理范围内尽力提供法律服务,但受限于公益服务的性质、资源及法律规定等因素。

、免责条款

1、对于因咨询者自身故意隐瞒、虚构歪曲事实,或未能及时提供准确、完整的案件相关信息而导致的不利法律后果,协会及律师不承担责任。

2、由于法律存在解释的空间、地区差异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等特性,对于因法律本身的不确定性、法律法规的修订、司法解释的变更、地方规范性文件的特殊性等原因造成的咨询结果不准确或不适用于咨询者的特定情况,协会及其律师不承担责任。

3、在遵循现有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的前提下,若由于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且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如不可抗力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政府政策的突然改变、网络故障等)致使协会及律师无法正常提供咨询服务或服务结果受到影响,协会及律师不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

4、协会及律师提供的法律咨询意见仅基于咨询者提供的信息以及当时有效的法律法规,若之后咨询者提供的信息发生重大变化或者法律法规发生变更,协会及律师对于因该重大变化或变更而产生的法律问题不承担责任。

5、协会及律师提供的公益服务仅为初步法律咨询意见,不构成正式代理,咨询者对咨询意见的采纳及后续采取的行动完全由其自行决定。若咨询者依据咨询意见行事而产生的任何不利结果,协会及律师不承担责任,特别是在咨询者未遵循完整的法律程序或未充分考虑自身特殊情况时。

6、协会及律师对因咨询者自身误解、错误应用所提供的法律、政策信息或咨询意见而导致的任何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损失、人身伤害、法律纠纷等)不承担责任。

7、在任何情况下,若咨询者的损失或损害是由于第三方(如其他法律机构、政府部门、个人等)的行为、不作为或干预所导致,协会及律师不承担任何责任。

、条款的解释

本免责声明的解释权属于本协会所有。

 

 

华体会手机登录

hth官网下载app

首页 >hth官网下载app >经验特色

东莞城市学院:“四维融合”赋能红色育人实践创新

时间:2025年04月15日 来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浏览:263

字体放大字体缩小

       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东莞城市学院立足本土红色资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构建“课程-活动-实践-环境”四维融合育人体系,通过“地域特色+时代特征+青年特质”的思政创新路径,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育人资源,形成红色基因传承与时代新人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东莞作为东江纵队精神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东莞城市学院既传承本土红色基因,又回应青年学生对精神成长的需求,将精神谱系融入思政教育,通过系统学习 “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改革开放精神” 等伟大精神,推动精神谱系教育从 “入脑” 到 “入心” 再到 “入行”,打造出“本土化挖掘-时代化表达-青年化传播”的思政创新范式,构建了“大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精神动力。

       一、课程育人:艺教融合打造红色课堂

      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和新举措,将红色文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开展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其中开展了多期党建工作坊,通过分析创作背景、重现历史情景、演绎革命故事等方式,用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作品中所蕴含的党史故事和革命精神,上好“文艺党课”,将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课堂。如新传媒与艺术学院的音乐舞蹈类课程,教师通过编创红色主题歌舞,引导学生感受革命精神,这些作品在校园文艺汇演中精彩呈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师生们还多次受邀参加东纵联大“红色印记 青春之声”校歌校训展示活动、“东江红韵 纵情讴歌”纪念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专场活动等专题展演。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新传媒与艺术学院联合指导的《诗颂百年风华》节目获得广东省民办高校红色经典主题诵读展演活动二等奖,深受好评。把课程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育人阵地,学生们不仅深刻理解了红色文化的内涵,更在实践中锤炼了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实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二、活动育人:四位一体构建参与矩阵

        以 “大思政课”建设为契机,创新构建 “专题讲座(学) + 文物讲解(讲) + 学生宣讲(传)+征文创作(创)” 四位一体的活动矩阵,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播的育人资源。

       学:紧扣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要求,构建 “领导示范学、支部深入学、师生联动学” 的三维学习体系,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入脑入心;还邀请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馆长王红星、副馆长唐琳教授到校开展“铸魂:精神谱系”专题宣讲,结合党的光辉历程和新时代的发展成就,用东江纵队的发展史详实的数据和精彩的讲解,生动诠释了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讲:举办“赓续红色血脉,践行时代精神”红色文物讲解员大赛,师生党员深情讲述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在“触摸历史的温度” 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开展“我讲家乡红色故事”活动,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让红色记忆在校园中流淌,增强了师生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传: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微党课大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运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里的先进典型和生动鲜活的事例,鼓舞激励全校师生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也生动展示了新时代青年党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引起了广大师生党员的共鸣。

       创:开展“传承东纵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征文活动,征集作品450余份,师生们通过笔端深情抒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将东纵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意设计学院老师带领200余名学生共同创作《长征精神——胜利会师》《抗美援朝——修木桥》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三个红色主题画作,学生们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者,更是思想的传承者。通过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将革命历史变得具体而鲜活,真切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了对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情感共鸣。

       三、实践育人:三圈协同深化知行转化

      紧扣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构建 “校园-场馆 -乡村”三圈协同实践育人格局。

      校园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东江铁流,南粤旌旗——东江纵队史实流动图片展”已连续四年走进学校,把参观图片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与新生军训、入学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

        场馆圈:建立“1+N”实践基地网络。与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深入合作,作为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首个馆校共建单位,双方共同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还与东莞海战博物馆、虎门大桥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合,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学习,开展红色主题活动,深化资源共享,推动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乡村圈: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组织学生开展“百千万工程”、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2024年派出112个团队,1200多人,围绕乡村振兴展开实地调研,关注红色文化、红色基地、红色村落,身体力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多种形式记录广东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精神风貌、建设成就,特别是红色基因、革命精神传承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成果,形成调研报告140多篇,并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方式宣传当地红色文化,制作宣传视频超300个,助力乡村发展。2025年3月18日,学校首个“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东莞城市学院·肇庆市德庆县高良镇工作站正式揭牌,进一步激励广大城院学子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四、环境育人:双线融合营造浸润生态

       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学习格局,打造红色文化校园。

       线下空间:建设“山体-湖区-微站”三维红色育人空间。学校毓秀山建设“长征”主题长廊,同时嵌入军事训练实践场景,打造沉浸式党史教育步道;学校映月湖新增一艘红色游船,设置红色艺术展演区,形成 “船载红歌” 特色品牌;在行政楼站、图书馆站、荔香园站、锦绣广场站、7A教学楼站、3A实验楼站打造6个“红色微站”,通过 “理论 + 案例 + 先锋” 立体展示,以党的最新理论、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色文化、党建成果、特色党支部、先锋模范等为宣传内容,构建 “移步换景皆课堂” 的育人场域。

       线上空间:发挥“理响城院”学生宣讲团和学生社区党支部的积极作用,深入学生党员群体、学生社区开展宣讲,结合青年学生特点,将理论“思政小课堂”与青年成长成才的“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拍摄制作发布系列宣讲微视频,进一步扩大宣讲辐射面和影响力,将“高大上”的理论政策转化为“微小短”的线上融媒体产品,讲出“青年特色” ,唱响“青春之声”,使得红色信念更易于被青年学生接受和内化;充分利用易班优课等平台开展党史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国家安全教育等各类主题教育,参加2024年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主办的全国大型评比活动,累计斩获奖项10个,位居全国第六,广东省唯一入围前十高校。

       东莞城市学院以 “四维融合”体系为支点,书写了新时代精神谱系传承的青春答卷。学校围绕“思政育人”工作体系,构建起 “课程-活动-实践-环境”育人矩阵,这种“理论+ 实践+传播+浸润” 的全链条育人模式,不仅实现了红色基因的 “体内循环”,更将育人场域延伸至粤港澳大湾区,推动 “东纵精神” 成为大湾区青年共同的精神标识,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使命担当。

       未来东莞城市学院将持续深化 “四维融合” 模式,探索建立大湾区红色教育联盟,推动形成“精神谱系 + 湾区发展” 双维驱动的育人新格局,为培养新时代湾区建设者提供更坚实的精神支撑。




责任编辑:郭宝

分享: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